日記

打坐实践记录

功法:凝神调息,勿忘勿助。虽言法,但不著于法。

以下单纯记录,不带功利,不是目的,只当沿途景色,来即观之,去即放下。

10/8:昏昏沉沉中突然周身猛得一松,神志瞬间清明,呼吸顺畅无比。就像从水中突然到了水面上的感觉。另一时间,右小腹有明显热流,稍后即消退,但收功后乃至之后数日日右小腹仍隐隐有热感。

10/25:不知觉的忘记了时间,某一刻突然想起,感到似已坐了许久。起身确认时间,才40分钟。

10/**:有一瞬似乎进入了内息,外息若有若无。但知觉心一起,便落了后天,待想去分辨时,内息已经没了。

10/**:《易》曰“寂然不动,感而遂通”。《中庸》曰“至诚无息”。皆言通过静定,使后天诸缘放下,返还先天境界,真神真息自现,要即炼神伏气而已。再观己之修行,若能不限于打坐一时半刻,而行住坐卧皆能安住于“至诚“之境界,岂不妙矣?人生在世,求的不就是一个“穷理尽性,以至于命”吗?

11/22:最近改为寅时打坐,今日打坐至5:00多,忽感万物正于此时发生,似与这一刻的天地有了一丝共感。

11/24:最近打坐颇执着于神住何处:守丹田还是听息?试守丹田少顷,似更易安定心神(静);改听息,又觉更自然(动)。但转念一想,才发现自己着相得厉害。守丹田也好听息也好,皆是后天有为法,下手时凭凡心行去,只为定心凝神,以期除凡火伏凡息,是手段而非目的,自己如此执着,已是本末倒置。再思打坐其要,实无外乎清净无为四字。故《道窍谈》曰“顺其自然,勿听其自然”,其言听息之时,不可着意于听,只任他呼吸往来,我只以稍微知觉心感知即可。其要无异于意守之法,所谓“照听”“勿忘勿助”而已。因此,往后打坐还是继续听息。但是,不可着相。

11/25:寅时打坐,杂念纷扰。非日间的世俗杂念,而是一些无可名状的信息碎片,表层意识只能认识到这些是杂念,但无法理解其意义。因此更显杂乱无章。颇受其扰,告诉自己任其来去自然,只要存心听息即可。至某一时,像打开的电视机突然断电了一样,眼前甚至有这样的图像闪现,所有信息流瞬间归于寂静。自我分析,刚醒来即打坐,意识焦点可能还未完全照准至现世,故接收到一些他界的断片信息。

12/8:“心猿意马”一词,颇为形象。猿易散,马易驰,心神如此,如何能静?故有听息之法,以为栓绳,制住心神使其不散乱。

12/13:最近自觉听息有些用力过猛,意识总会集中到鼻、耳、横膈膜这几处色身上,没有真正安住于“息”中,导致呼吸不畅。昨日尝试进一步弱化“法”的概念,只静坐安神,呼吸任其自然,只在杂念纷扰时行听息之法,微微知觉呼吸,制住心神。

12/25:先说正念。初坐下,杂念不断,心神易驰,需要一根绳拴住它,这就是正念。老子说:圣人抱一为天下式。这句话有两层理解。一为后天,一为先天。正念就是后天的一。即以一念代万念,任他杂念纷扰,我只抓住这一根准绳不丢,心神就不会偏离。万花从中过,片叶不沾身。正念维持住了,杂念渐弱,后天的一(正念)就会渐渐向先天的一(无念)转化。此时就是先天的抱一了。

推而广之,日常应物,也要持住正念。这也是持戒意义所在。圣人站在先天境界,没有二元对立,无所谓对错好坏,但吾等凡人还没到那个层次,要做到酒肉穿肠过,佛祖心中留,岂是那么简单的?只怕弄巧成拙,离道日远,那才追悔莫及。

再论听息。初坐时用数息为正念,重典治乱,慧剑斩丝,虽是大火急烹,但好在对杂念效果明显。然终是凡火,若始终抱住数息不放,心神停留在色身,不利于进一步入静。此时就要转为听息。虽言听,实则不用耳窍,否则依然著于色身。只求心随息走,神息相抱。以此为正念,可守住心神不被杂念侵扰。即“心易走作,以气纯之”。较之数息,听息已从有为向无为转化,由主观变客观,武火变文火,徐徐温养,神气抱一,久行之则清静自来。当然若陷昏沉散乱,可复行数息之法,以提振心神。

听息之要,无外乎顺其自然。老子云“天地之间,其犹橐龠乎?虚而不屈,动而愈出。”自身即是一方天地。”玄牝之门,是谓天地根。”我只任他出玄入牝,勿忘勿助,则天地自化,玄关自开。

1/16:近日观吕祖百字碑云“养气忘言守,降心为不为”。其“忘言”二字,直指入静之要,颇有茅塞顿开之感。以往打坐,虽垂帘塞兑,外三宝已闭,但内里心思依旧活络,原因就在于,只做到了外忘其形,而没有内忘其心。如何忘心?忘言而已。

4/16: 三个月没更新,因实无特笔之处,较之刚开始打坐时,似乎进入瓶颈期,几乎没有任何特别的经验。虽明不可有追求心,仍不免沮丧。近日已不执着凝神调息,听息意守等有为法,只守其自然而已。在心猿意马,昏沉瞌睡中,尽力寻出一个寂然不动的我。世间杂事纷扰,能忘则忘,不能则退守旁观,令识神凡心去应付便是,打坐中我只守住自己真意。

=====↓因无法发新博文,中途改为在豆瓣记录,现博客已恢复,从豆瓣挑选若干记录搬运至此↓=====

6/20:夜间忽醒,见房中微亮,心想五更天已过,快要天亮,遂复睡去。醒来反思,不论何时何地皆可打坐,何必著于五更时辰?实为出离心渐弱,懒癌发作而已。

6/23:随息,讲究一个随字,避免用力过猛。还要认清杂念,总想着随息不得法,伪装成对法的执着,本质还是杂念。重为轻根,轻为躁君。不要想方法对不对,不要想效果有没有,只管踏踏实实地随息便是。

回到息。意随息走,心息相依。不跟着息走,没有一个正念来引导,心易走作,终究是无根之萍。神难凝,气难聚。

6/26:梦中阅经,经云:贵养气。气足则神凝,神凝则玄窍自开。

6/29:望月,子时忽醒,神气清明,没有平时的昏沉感,脊背也能自然挺直。抱朴听息,口生津液。

7/03:丑时醒转,遂坐。杂念纷扰,频繁坠入日间记忆,尝试听息同时忘言。 入睡后有出体感(噪音),但觉疲劳,无心出体,遏制住了。

7/09:四日未坐,精气耗散。今日寅时起,安坐至生津。

神抱住气,意系住息。神、意、息都好理解,唯独一个气字,虚无缥缈。以前练真法有八触,那是气感,是色身反应,不是气。气从何处去寻?从不内不外处寻。丹经之所谓“不在身中之中”是也。其实可以尝试用人体的复合结构理论来附会一番。精者。色身也。神者,灵体也。气者,以太体也。根据以往接触的西方资料,以太体大约与色身重合,可能范围略大,是介于物质界和灵界之间的一种人体能量结构。如果说色身是灵体在物质界的投影,那么以太体可以看作是灵体在以太界(能量界)的投影。所以有关气和神的觉受,就可以视作焦点的转移。觉受气,焦点转移至以太体;觉受神,意识焦点转移至灵体。而所谓神气抱一者,是否是以太体和灵体的同时觉受/融合呢?不管怎么说,都不应该在色身上寻。

7/29:周末看了米晶子老道长的视频访谈,受益良多。一句话很深刻:祖师爷说过,能如婴儿乎?那婴儿会知道什么意守,什么调息吗?什么都不知道,纯任自然而已。万法皆下乘,无非假后天致先天,虽无不可,然易遇而难成,还不如安安静静地坐。正所谓为无为,事无事。

不知不觉已有近半月荒废,期间时断时续,实无特笔之处。唯寅时难觉,是否与夜间饮咖啡的习惯淡化有关?昨夜饮咖啡1摩卡壶,入睡后多次醒转。寅时起,默诵清静经一通,听息后转守虚,坐一个半小时。

8/13:1、身体要放松,心中要放下,不要把打坐当成一件事去“为”(加法),而是去“不为”(减法)。 2、杂念不用着意去驱赶,忽略即可。这些是表层的东西,而打坐炼的是深层,互不相干。只要到达深层,自然万花丛中过,片叶不沾身。 3、打坐的目的,是抹平意识的个性波动(心),剩下共性的本底(神)。换个比方,世界就是一块大布(本底),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个体就是这块布上的褶皱。这些褶皱大小不一,形状各异,从而实现了个体的分化。因此打坐不是向上的过程,而是向下的过程。没有所谓的意识提升,因为这个本底一直都在,只要把褶皱抹平了,剩下的就是神。正所谓为道日损。

=====↑因无法发新博文,中途改为在豆瓣记录,现博客已恢复,从豆瓣挑选若干记录搬运至此↑=====

10/24:荒废整整两月。回顾期间,自己一直在“逐”的状态,没有停下来过。画画,乐器,射箭,游戏,都是在追逐某个理想的结果。一直被未来,被理想牵着走,一直“动”,没有“静”。说到底,还是没有“遣其欲”,又何谈“澄其心”呢?这种状态,和打坐的荒废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。是时候跳出这个循环了。方法,就是平时多做自我检查:自己此时此刻是否在逐物?是否为外物所累?

修行,打坐不是唯一的方法,修行先修心,平时的心态调整/自我检查也是不可缺少的。

留言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